12月22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信息存储专委会主编,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科驭数、华为等十余家企业联合撰写的《数据中心Diskless架构》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系统阐述了Diskless架构产生的背景,详细介绍了Diskless架构的组成部分、关键技术,以及在典型行业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表示:“《数据中心Diskless架构》白皮书系统地梳理了数据中心架构转型的背景和挑战,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中心架构模式——数据中心Diskless架构。我相信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份研究对于相关决策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传统数据中心体系架构是典型的多级分层架构,从服务器到网络到存储,每一层都独立围绕CPU、内存、总线、硬盘等组件构成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当新的数据应用出现的时候,为了快速部署新业务,企业通常采用最简单的应用与本地盘耦合的服务器一体化架构。然而,计算、存储等硬件资源发展速度不均衡,算力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的差异越来越大,导致传统IT架构存在的扩展不灵活、资源闲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显现。此外,该架构也无法满足业务数据共享访问的需求。
在新业务挑战、硬件技术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下,Diskless架构迅速兴起。Diskless架构将服务器本地盘拉远,构成Diskless的服务器和远端存储池,将原有架构的多级分层资源彻底解耦池化和重组整合,真正实现各类硬件的独立扩展及灵活共享。此外,Diskless架构突破了传统以通用CPU为中心的处理逻辑,使数据处理等CPU不擅长的任务被专用加速器、DPU等替代,实现能效比最优的硬件组合。
白皮书中指出:面向云和互联网行业,Diskless架构在虚拟化、数据库、大数据、容器等场景加速资源池化共享,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可靠性及扩展性,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快速迭代;面向高性能计算HPC场景,Diskless架构实现了资源的按需分配和扩展,进一步提升了系统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隔离故障,提升系统可靠性。
构建数据中心Diskless架构,目前仍面临技术、生态方面的挑战,一些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与现有生态应用进行结合与上层应用协同,需要产业界、学术界专家共同探索解决。当前,天翼云、中国电子云、中科驭数、华为、大普微等企业已积极投入到Diskless架构的实践中。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信息存储技术专委会主任舒继武表示:“未来,Diskless架构将凭借其灵活的架构、精细化的资源利用率、绿色低碳的能耗比等优势,帮助数据中心破解算力浪费、绿色集约的难题,迎来数据中心产业变革的新机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推出类似苹果私有云计算的新平台,让用户在享受先进AI功能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该平台将复杂AI请求转移到云端处理,确保敏感数据仅用户可见,连谷歌也无法访问。随着AI工具需要更强计算能力,这一方案平衡了隐私保护与性能需求。Pixel 10手机将获得更智能的Magic Cue建议和更多语言的录音转录功能。
StepFun团队开发了革命性的Mind-Paced Speaking技术,让AI聊天机器人首次具备边思考边说话的能力。通过双大脑架构,分别负责思考和表达的两个AI模型协同工作,实现零延迟响应的同时保持92.8%的高准确率。这项技术模拟人类大脑机制,让AI对话变得自然流畅,为人机交互开创了全新范式。
OpenAI宣布推出GPT-5的首个重大升级版本GPT-5.1,包含Instant和Thinking两个变体。新模型在对话风格上更加自然温暖,具备自适应推理能力,能根据问题复杂度调整思考深度。GPT-5.1提供八种个性化对话模式供用户选择,减少专业术语使用,提升易理解性。该升级旨在解决GPT-5发布后用户反馈的不足,将逐步向订阅用户推出。
微软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开发了名为Dyna-Mind的AI训练框架,通过两阶段训练教会AI进行"心理模拟"。该框架让AI学会在行动前进行虚拟试错,显著提升了在复杂规划任务中的表现。在推箱子、虚拟家庭任务和安卓设备操作等测试中,成功率分别达到82.5%、92.5%和40.7%,远超传统方法。这项研究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