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第二届全球数据压缩大赛(GDCC 2021)颁奖仪式举行,此次比赛共设置5个方向13个类别,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存储研究人员关注。200多名参赛者报名,提交了79种算法,22人获奖。所有获奖算法的性能都优于业界已知的同类型压缩算法。部分算法的压缩比超过业界基准算法30%以上,进一步逼近数据压缩极限。
大赛评委会主席、莫斯科国立大学图形和媒体实验室主任、世界知名数据压缩和视频处理网站compress.ru联合创始人Dmitriy Vatolin教授、大赛评委会委员波兰雅盖隆大学Jarek Duda教授、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研发总裁孟广斌、华为俄罗斯研究院院长田兴普以及部分获奖选手出席颁奖仪式。
继2020年华为联合莫斯科国立大学举办的首届全球数据压缩大赛受到全世界算法界的广泛关注,2021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数据压缩大赛,也呈现了更多亮点:
第二届的赛题对比第一届难度明显提高。智能世界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多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压缩算法能适配的数据类型越多,适配的应用场景越广。为此,主办方增加了更多非结构化数据类型,如面向AI分析的图片类数据、面向HPC的科学计算类数据、面向多样化算力的ARM平台产生的数据等。
本次大赛在奖项设置方面,在原本的一、二、三等奖的基础上增设了1个特等奖和12个领先奖。其中特等奖专为奖励在块压缩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参赛者,推动数据压缩技术快速走向商业化而设置。大赛邀请全球顶尖算法高手挑战算法极限的同时,也注重激励并培养压缩领域的新生力量,增设了面向高校学生的编码算法优化类别,并相应增设了10个学生参与奖。
大赛高手云集。选手Marcio Pais提交了多个算法,在全部13个研究方向中获得6个第一名,成为本场最大赢家。其设计的delta、beta(1-2)、zeta(1-2)算法在图片浮点数场景,压缩率显著领先于业界通用算法ZSTD,为压缩算法优化提供了一个更佳的方向。选手Peter Thamm在块压缩赛题中,缩减率提升24%前提下,综合评分超越ZSTD 25.4%,获得大赛专设特等奖。来自中国的参赛者表现也十分亮眼,Xu Xiali(注册名)提交的fc、flz两个算法,分别获得相应方向的第二、第三名。
压缩算法是提高存储能力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一直以来存储技术中的重磅难题。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研发总裁孟广斌表示:“我们希望新的全球数据压缩大赛能继续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参与者。同时也欢迎数据缩减技术专家、无损数据压缩迷、数据结构和算法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年轻的天才们能够一起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希望共同在数据管理和处理领域带来新的突破性发明。”
华为在数据存储领域持续攻坚克难,逐年加大对前沿科学研究的投资,联合莫斯科国立大学举办的全球数据压缩大赛,是华为携手产学研攻坚业界难题道路上的坚实的一步。华为公司俄罗斯研究院院长田兴普表示:“感谢莫斯科国立大学图形与媒体实验室的合作伙伴,感谢我们富有成效的合作。我们的共同努力、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使人们关注通用数据压缩领域,并促进了该领域新算法的研究和开发。我们将继续赞助和组织类似的竞赛,通过技术创新创造知识和价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