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热吗?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直接简单的回答热或者不热,因为SSD本身就分好几类,SSD与SSD之间不可一概而论。其实2.5英寸SATA以及U.2 SSD他们的外壳本来就一定的散热作用,而AIC SSD本身就必然带散热器的,所以这些SSD其实不算很热,但M.2 SSD很多都是直接裸奔没散热器的,抱怨SSD过热的问题多数就是出现在M.2 SSD身上。
其实M.2 SSD热不热,其实看主板的设计就知道了,两、三年前只有高端主板会配M.2 SSD散热片,而现在基本上几百元的主流级产品也至少会配一个M.2散热片,而且许多M.2 SSD直接就配散热器了。
当然了,其实厂家在设计时就有考虑过温度的问题,毕竟M.2 SSD很多都是装在笔记本里面的,大多数笔记本都没有SSD的辅助散热设计,而温度的问题,现在基本上所有SSD都有一套完整的过热保护机制,SSD上的主控、闪存、DRAM缓存里面都有温度传感器,有些可能会把传感器做到PCB内,这些温度数据会传输给主控,厂家可以在固件内设置临界温度,如果超过这条线的话就会降低主控与闪存的频率,以此来降低自身的发热量,从而把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上图是进行了一段时间连续写入致钛PC005 Acitve 1TB,温度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SSD表面最高温度是主控的62.6℃,这温度人摸上去当然烫手,但对于半导体元件来说这不算什么,你们想想CPU和GPU负载时的温度就知道了。
至于过高的温度会对SSD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如果过热保护没做好的话确实会有掉盘的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是SSD的主控和闪存降频降低发热量,而这给用户的直接反馈就是SSD降速。
以我们上面拿来展示的致钛PC005 Active 1TB为例,在执行TxBENCH的全盘连续写入时,SSD的温度超过70℃就开始降速,刚开始的时候平均写入速度从760MB/s下降到620MB/s,如果温度继续上升的话到73℃速度就会进一步下降到只有160MB/s左右,SSD温度下降到68℃以下的话速度就会恢复,如此反复。
其实致钛的这个过热保护是设置得有点保守的,当然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就是可以确保SSD的稳定性,把温度控制住使其不至于太高,激进的过热保护设置虽然可以让SSD维持更长的高速区间,但随之而来的掉盘风险又大为增加了。
致钛也是在连续写入超过40GB的东西后才开始降速的,日常使用时极少会出现这样的使用场景,而且连续写入对于SSD来说是负荷最高的时候,读取或者混合读写时的功耗都没有连续写入高。
一般情况下SSD的读操作会占2/3以上,由于闪存的工作原理关系,SSD的读操作功率是要比写操作低的,发热自然也更低,更为常见的混合读写的功率其实更低,所以日常使用会碰到过热保护的情况其实不算多。 更重要的是,SSD本身的功耗其实不高,可以说比主板上的PCH还低,负载功率与待机功率差距很大,所以在停止写入操作后SSD温度很快就会降下去,恢复正常的高速读写性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nchor Browser获得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专注解决AI代理安全可靠地使用网络的挑战。该公司重新设计浏览器作为云端执行层,为每个AI代理提供独立安全的浏览器环境。与传统浏览器不同,Anchor的b0.dev系统让代理能够规划工作流程并可靠重复执行,将混乱的自动化转变为企业级软件工程。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LA技术通过将AI视频生成中的注意力权重智能分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权重采用差异化计算策略,成功实现了95%的计算量减少和20倍的速度提升,同时保持视频质量不变,为AI视频生成效率优化开辟了新思路。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经过九个月调查,将谷歌和苹果的移动平台指定为具有战略市场地位。监管机构表示,两家公司在移动平台领域拥有根深蒂固的市场主导地位,其平台规则可能限制创新和竞争。这一指定使监管机构能够考虑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英国应用开发者能够创新和发展业务,但目前尚未引入任何直接要求。
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联合提出多人Nash偏好优化(MNPO),突破传统双人训练局限,让AI在多人游戏环境中学习处理复杂非传递性偏好。该方法通过时间依赖设计,让AI与历史版本对话练习,在所有主要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在Arena-Hard中甚至超过GPT-5,为AI对话系统训练提供了更贴近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