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科技近日参加了2021开放数据中心(ODCC)峰会,与业界伙伴一同聚焦技术创新,探讨面向未来的数据架构。
希捷科技中国区产品线管理总监刘嘉发表了以“超大规模数据架构演进方向及系统抗振性最佳实践”为主题的演讲,解析了超大规模数据的主流趋势,并分享了优化服务器振动设计的最佳实践操作。
希捷科技中国区产品线管理总监刘嘉接受至顶网采访,分享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给大容量磁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希捷在降低碳排放的相关举措。
由于各公司不断采用云(公共和私有) 来满足数据处理的需要,云数据中心正成为新的企业数据存储库。IDC预测,到2025年,49%的全球已存储数据将驻留在公共云环境中。云将成为新的核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随着云而来,同时IDC预测,80%的数据还将使用HDD介质。
超大规模数据架构的优势,第一是支持大规模的扩展,第二是能够以相对比较低的成本去计算和存储,比如偏热的数据和偏冷的数据放在不同的介质里面,最终实现比较低的TCO。
当然现在大规模数据架构的数据量很大,需要用更大容量的硬盘,只要用到最大容量的硬盘,就会遇到抗振性这样一个典型问题。
“随着硬盘的磁道越来越密集,外部的振动对其也会产生影响。外部振动一个是物理机械的传导,比如风扇转速越高,振动自然就更剧烈一些。另一个是声波噪声带来的振动的传导,风扇转速越高,噪音就大,声波在服务器里面传递,造成振动。从而要求硬盘抗振性的设计越来越高。”刘嘉分享到。“伴随新基建的落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持续推进。面向未来,大容量机械硬盘承载的存储将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主流。与此同时,希捷携手合作伙伴优化服务器设计,提升系统抗振性,让硬盘的容量、效率和性能发挥到极致。”刘嘉表示。
在降低碳排放,希捷在五六年前,开始推出氦气硬盘的时候,就发现,相对于空气盘,氦气盘在功耗和容量上要好很多。“比如,4TB空气盘大约需要10瓦的电费,但我们2016年推出10TB氦气硬盘的时候,同样大小的硬盘,容量大了2.5倍,但电却省了。”从那时候开始,很多的超大规模数据的用户就意识到,采用这种大容量氦气硬盘可以帮助他们降低数据中心运维成本。今年希捷已经推出的20TB的氦气硬盘。
“除了氦气硬盘,希捷的多磁臂技术,在增加了容量密度和提升性能的同时,实现功耗的下降。另外,硬盘本身也有一些优化,能够帮助降低功耗,有点像大家开的汽车有S档,很费油但是很快,也有省油的E档,我们硬盘里也有E档模式。”刘嘉谈到。
最后除了本身硬盘层面,希捷还会有部件回收等举措来体现其碳中和策略。
最后刘嘉表示,“希捷携手ODCC生态伙伴,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增强超大规模数据架构的性能和效率,与业界共筑绿色、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
在此次展会,希捷还全面展示了企业级数据存储方案,包括希捷HAMR(热辅助磁记录)和MACH.2(双磁臂)产品、希捷银河(Exos)、希捷雷霆(Nytro)系列企业级硬盘,以及希捷银河(Exos)高密存储系统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Mistral AI 和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了新的开源大语言模型。Mistral Small 3 拥有 240 亿参数,可在某些 MacBook 上运行。AI2 的 Tülu 3 405B 是基于 Meta 的 Llama 3.1 405B 模型改进而来。两个模型都声称在各自类别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以开源许可发布。
本文介绍了6个在2025年值得关注的数据中心相关缩写词,包括ARM处理器架构、裸金属即服务(BMaaS)、卷积神经网络(CNN)、NVIDIA新一代GPU GB200、后量子加密(PQC)以及UPS即服务(UPSaaS)。这些缩写词反映了数据中心领域的创新趋势,涉及AI、量子计算、基础设施服务等热点技术。
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研发领域。从解决复杂数学问题到发现新型抗生素,AI 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科研能力。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还使得一些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成为可能。然而,如何有效实施 AI 技术、处理数据质量问题以及探索智能代理 AI 的潜力,仍是未来研发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验证向突破性技术演进,访问和利用海量私有数据将成为关键。文章探讨了数据在人工智能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连接性的重要性,并重新引发了云计算模型的讨论。文章还指出了标准化在优化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认知和加强合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