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全球存储市场一个数据出来,那就是2020年,AWS超越传统企业级存储厂商,成为全球企业存储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存储供应商。
这个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头部效应。这之后,不仅企业存储会急剧向公有云靠拢,包括服务器、网络等企业设备也将迅速向云靠拢。
这让传统的全球存储供应商感受到了压力。在我看来有压力是好事,让压力变成动力,才能让传统存储厂商再次腾飞。
这次是因为公有云巨头的巨大影响力,让大家关注企业存储市场。其实传统的企业存储供应商面临的挑战还很多。
首先是跨领域的竞争:
我这里简单对能够提供企业存储的领域进行划分。
公有云厂商巨头:AWS、AZURE、阿里云等(拥有从芯片到存储系统技术);
云创新企业:UCLOUD、青云、华云等(与传统存储厂商密切合作);
传统存储厂商:戴尔易安信、IBM、HPE、Hitachi Vantara、华为;
运营商:包括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厂商;
安防领域厂商:海康威视、大华等,(拥有存储系统技术),大家不知道,按照数据存储量的销售看,海康威视早在2014年就是全球前五。
2020年9月29日,IDC发布《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规模,海康威视由第五位升至第四位。
今后可能还有包括能够产生大量数据的以大疆为代表的无人机厂商以及特斯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厂商的竞争。
这些都与传统存储厂商有竞合关系,长远看都是竞争大于合作。
其次,技术优势不在。
存储逐步成熟,技术壁垒逐步消失。存储技术早已不再神秘,也不是高大上的存在。比如上云,目前存储业务推动缓慢已经不是技术上的因素,完全是行业和企业自身愿不愿意上云。在技术上,存储性能、安全、可靠早已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数据迁移、数据保护的厂商更是百家齐放。
那么面对从边、端、云全方位都会阻击传统存储厂商,传统存储厂商如何应对?
首先,积极拥抱混合云,拥抱新基建。混合云能够实现传统存储厂商的差异化技术能力,新基建能够实现规模效益,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其次,积极推动独有的创新技术,包括新超融合、云、存储和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推出包括容器、各种最新的虚拟集成,及早的打入客户的最新业务场景。
第三,重视生态建设,生态越繁荣,强健。存储厂商的价值就越能体现。
当然我们也看到,企业存储市场整体蛋糕在不断扩大,这利好包括英特尔、三星、美光等闪存颗粒供应商,和包括拥有数据管理技术和云上云下管理技术,随时都能实现存储的随地迁移的备份、数据保护和数据管理厂商,Veeam、Commvault和Veritas。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亚马逊云服务部门与OpenAI签署了一项价值380亿美元的七年协议,为ChatGPT制造商提供数十万块英伟达图形处理单元。这标志着OpenAI从研究实验室向AI行业巨头的转型,该公司已承诺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在AI时代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亚马逊而言,这项协议证明了其构建和运营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能力。
Meta FAIR团队发布的CWM是首个将"世界模型"概念引入代码生成的32亿参数开源模型。与传统只学习静态代码的AI不同,CWM通过学习Python执行轨迹和Docker环境交互,真正理解代码运行过程。在SWE-bench等重要测试中表现卓越,为AI编程助手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当今最大的AI数据中心耗电量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美国数据中心已占全国总电力消费的4%,预计到2028年将升至12%。电力供应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核能以其清洁、全天候供电特性成为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新选择。核能项目供应链复杂,需要创新的采购模式、标准化设计、早期参与和数字化工具来确保按时交付。
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发现AI训练中的"繁荣-崩溃"现象,揭示陈旧数据蕴含丰富信息但被传统方法错误屏蔽。他们提出M2PO方法,通过改进数据筛选策略,使模型即使用256步前的陈旧数据也能达到最新数据的训练效果,准确率最高提升11.2%,为大规模异步AI训练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