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49年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以3.35万亿人民币的资产规模连续16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作为中国保险行业的领导者,中国人寿之前已经形成业界领先的基于多活数据中心的“大后台,小前端”和“全网互联”的IT整体布局,并按照“网上国寿”、“智慧国寿”、“数字国寿”的三步走策略,积极践行科技国寿战略,为中国人寿企业转型和业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中国人寿深刻洞察未来海量数据发展趋势,认为在海量存储容量和越来越高的性能体验需求下,SSD(固态硬盘)介质将必然成为数据存储的发展方向。自2014年开始,中国人寿就步业界之先,在全闪存领域进行创新探索,逐步从研究、测试、试用到最后商用,SSD介质比例逐步提升,至2017年,经过3年技术储备和生产实践检验,中国人寿数据中心实现了存储从机械介质到全闪存介质的转变。
全闪存的使用使中国人寿数据中心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显著改善了客户体验,有效满足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容量、高并发的业务需要,为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加速技术创新,成就先进生产力
自2015年开始,华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全闪存存储在中国人寿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华为高端全闪存存储的高可用解决方案以“6个9”的高稳定性,为中国人寿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分析、管理平台。以每秒300万IOPS能力帮助中国人寿轻松应对业务高峰。在200%提升现有存储性能的同时,900G和1.8T SSD盘的使用,使之前通过300G 15k盘堆积性能带来的大量空间和电力消耗减少了约60%-80%,原本5个标准机柜的高端存储全部简化为1个标准机柜。
在全闪存解决方案中,华为HyperMetro技术为中国人寿提供了包括SAN和NAS在内的一体化双活解决方案,并成功部署了承保、理赔、ERP、精算、办公等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人寿全闪存转型过程中,华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的五大融合理念,尤其是HDD和SSD的融合、SAN和NAS的融合,为客户分批次、渐进式、可持续的闪存演进提供了具体支撑。
虽然中国人寿多活数据中心对于存储技术要求非常苛刻,但是华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以其安全、高效、可靠的技术能力,有效满足了中国人寿跨地域远程异地多活数据中心的数据同步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能高效、安全、可靠地满足中国人寿全集团业务生产需要。
创新性技术还要以时间和实践为检验,自2015年起,华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的全闪存技术经历了中国人寿海量业务压力的考验,在3年的时间内表现出了高性能、高质量、高稳定的能力。在3年历程中,华为通过与中国人寿的全方位合作和联合创新,通过打通设备、系统、开发、运维等多个环节部门,实现更贴近客户实际情况的、整体端到端的方案设计,为未来的技术架构制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先进路线,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实际落地,华为以最快的速度将新技术转变为生产力,铺就中国人寿以技术引导业务的创新之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nthropic发布了面向成本敏感用户的Claude Haiku 4.5大语言模型,定价为每百万输入令牌1美元,输出令牌5美元,比旗舰版Sonnet 4.5便宜三倍。该模型采用混合推理架构,可根据需求调整计算资源,支持多模态输入最多20万令牌。在八项基准测试中,性能仅比Sonnet 4.5低不到10%,但在编程和数学任务上超越了前代Sonnet 4。模型响应速度比Sonnet 4快两倍以上,适用于客服聊天机器人等低延迟应用场景。
字节跳动发布Seedream 4.0多模态图像生成系统,实现超10倍速度提升,1.4秒可生成2K高清图片。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扩散变换器架构,统一支持文字生成图像、图像编辑和多图合成功能,在两大国际竞技场排行榜均获第一名,支持4K分辨率输出,已集成至豆包、剪映等平台,为内容创作带来革命性突破。
英国初创公司Nscale将为微软建设四个AI数据中心,总计部署约20万个GPU,合同价值高达240亿美元。首个数据中心将于明年在葡萄牙开建,配备1.26万个GPU。德州数据中心规模最大,将部署10.4万个GPU,容量从240兆瓦扩展至1.2吉瓦。所有设施将采用英伟达最新Blackwell Ultra显卡。
红帽公司研究团队提出危险感知系统卡(HASC)框架,为AI系统建立类似"体检报告"的透明度文档,记录安全风险、防护措施和问题修复历史。同时引入ASH识别码系统,为AI安全问题建立统一标识。该框架支持自动生成和持续更新,与ISO/IEC 42001标准兼容,旨在平衡透明度与商业竞争,建立更可信的AI生态系统,推动行业协作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