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moscale软件以虚拟方式实现对NVMe闪存驱动器的光纤访问能力。
惊喜,惊喜——闪存芯片与SSD制造商东芝公司已经公布其NVMe光纤访问闪存阵列软件。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NVMe over Fabrics(简称NVMe-oF)阵列当中包含大量NVMe闪存驱动器,并接受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各类应用程序的访问。这些应用会将该阵列视为多块本地NVMe访问的PCIe连接SSD。但事实上,应用所访问的实际上是通过远程直接存储器访问协议接入的远程NVMe SSD。这套方案能够实现极低的理论访问延迟——举例来说,E8阵列的写入延迟平均为50微秒。
在简报会上,东芝方面表示KumoScale是一款用于实现NVMe-oF存储网络目标端的软件产品。东芝通过下图展示了其具体组成:
可以看到一台服务器机架接入一套闪存驱动器阵列,KumoScale软件则运行在数据路径当中。其负责对SSD进行虚拟与抽象化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单一容量巨大的SSD。
该软件通过其RESTful API同数据中心编排框架——例如Kubernetes、OpenStack、英特尔RSD以及联想XClarity等——实现集成。
联想集团数据中心事业部执行董事Chris Verne表示:“我们最近与KumoScale软件解决方案开展了合作,展示了其在联想平台上的运作能力。我们将东芝的这款软件解决方案视为一项关键性创新,将能够为未来的NVMe-oF产品带来更出色的灵活性与执行效率。”
东芝方面发布的演示资料当中提到,Kumoscale包含以下特点:
我们了解到,东芝公司为其设定了闪存容量限制——384 TB,而KumoScale则运行在一台Linux x86服务器上。此外,任何行业标准NVMe服务器平台都可以被其转化为一套共享式块存储设备。
引入KumoScale所带来的的数据访问延迟增量不超过20微秒(4K数据块)。
更多性能数据:
零容量浪费强调的是其所替代的原DAS产品,原本的DAS SSD往往存在容量空置问题。不过KumoScale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东芝方面表示其SSD容量都将被纳入资源池且进行共享。
东芝公司在去年8月首次公布这款软件,当时我们写道:“该软件能够对物理SSD细节进行抽象化处理,从而将任意规模及性能的虚拟命名空间分配给任意计算节点,最终令NVMe-oF更好地实现云数据中心部署。”
KumoScale主要面向以云为中心以及各类超大规模——即一次性购买5000台服务器以上——的客户群体。东芝公司告诉我们,这款软件能够帮助客户轻松通过网络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从容应对需求峰值情况。原本,客户必须购买大量设备(服务器+DAS)以应对需求峰值; 而在峰值结束之后,多余的设备将被闲置。在KumoScale的帮助下,共享NVMe闪存设备将被作为一台联网存储节点,客户则可在不存在闲置问题的前提下获得必要的性能。
东芝公司不会推出硬件+软件产品。相反,其将与客户的首选服务器供应商合作并对后者的硬件作出认证。客户的供应链将通过东芝支持下的KumoScale实现。
这款软件由东芝公司旗下Oded Ilan总经理领导的以色列存储设计中心负责编写。
2013年12月,深陷困境的SSD供应商OCZ以3500万美元价格将自身出售给东芝公司。OCZ的资产包括位于特拉维夫的研发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微控制器与软件。而KumoScale软件正是OCZ在2012年1月收购Sanrad所获得的服务器闪存缓存虚拟化软件的拓展产物。
OCZ是从RAD数据通信公司手中买下Sanrad的。Oded Ilan于2008年7月开始担任RAD公司北美总裁,随后出任Sanrad公司CEO。接下来他进入OCZ,目前则负责运营东芝的以色列存储设计中心。
KumoScale与Portworx相集成,后者负责对Kubernetes存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并将其分卷运行在由KumoScale提供的目标命名空间之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通过改进模型工作方式来释放新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SVDquant"的4位量化系统,可以使扩散模型运行速度提高3倍,同时提升图像质量和兼容性。这种技术通过压缩参数和激活值来大幅降低内存和处理需求,为资源受限的系统带来新的可能性。
Meta公司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SEAMLESSM4T,能够实现36种语言之间的近即时语音翻译。该模型采用创新方法,利用互联网音频片段避免了繁琐的数据标注。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简化多语言交流,但仍需解决噪音环境、口音等挑战,并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偏见问题。
生物制药行业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大型企业投入巨资,小型公司谨慎布局。行业面临人才、数据和工作流程等挑战,但预计到2025年将在AI就绪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AI有望加速药物研发,提高效率,最终造福患者,重塑医疗保健的未来。
随着 AI 需求激增,数据中心行业面临严峻挑战。能源消耗激增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新项目遭遇公众反对。电力供应和分配方式亟需改革,行业或将迎来动荡的 20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