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塞罗那,2023年2月27日] MWC202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巴塞罗那举行。MWC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领域的展览会之一,也是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布场所和风向标。展会期间,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及关键供电产品线总裁何波面向全球发布下一代ICT能源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构建极简、绿色、智能的低碳网络。
智简、智绿、智省,
华为引领站点能源产品持续创新
ICT能源网络目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随着5G部署带来的站点功耗增长,全球现存站点电源及电池等设备普遍无法承载新业务需求,需要扩容;其次,全球能源价格普遍上涨,运营商能源支出持续攀升;第三,在碳中和趋势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领先运营商都在积极采取降碳行动并制定自身的“碳中和”目标。
根据测算,2019年到2025年,若采用传统站点能源建设模式,运营商建站成本(CAPEX)将增加90%,站点运营成本(OPEX)将增加43%,碳排放量将增加74%。何波表示,传统模式难以解决站点能源TCO高、网络碳排高的问题。
为此,华为提出“站点能源低碳目标网”理念,通过融合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站点“智简、智绿、智省”,全面优化站点能效(SEE)、站点碳排(EF)和站点OPEX三大指标,助力运营商建设绿色站点,加速实现网络碳中和。
智简:通过“房变柜,柜变杆”,推进站点形态极简演进,站点能效从60%提升至97%。华为开发的12kW刀片电源,挂杆即可安装,占地面积从柜站的1㎡降至0㎡;工程部署周期从柜站的1周降至2小时;采用自然散热,无温控能耗损失,站点能效可高达97%。
智绿:通过多能源一体化接入和智能调度,降低站点度电成本,提高站点绿电比例,引领站点供能向低碳化转型。华为开发的iSolar 2.0解决方案,采用高压串联架构、四合一叠光刀片,实现站点叠光极简部署,安装工程节省15%;光伏优化器降低遮挡,发电量提升20%;叠加光储协同智能算法,可实现太阳能发电利用率高达100%。
智省:站点储能从单一备电转向备储一体,通过错峰用电、VPP等业务带动站点从省钱到赚钱,从成本型到生产型基础设施。华为开发的200Ah(5U)循环型智能锂电,容量较上一代产品提升50%,引领了站点储能产品形态的演进。
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及关键供电产品线总裁 何波
何波表示,运营商基于低碳能源目标网的策略部署能源基础设施,将可以在不增加能源OPEX的前提下实现网络顺利演进。以中国运营商为例,当2万个站点采用传统方案扩容演进时,将导致OPEX(租金、运维和电费)激增53%,采用低碳目标网方式建设,能源OPEX可保持在扩容前水平,让运营商的能源网络更具弹性,更易演进,并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
智简DC,绿建未来,
华为持续引领数据中心绿色创新
作为数字世界的绿色底座,数据中心支撑着澎湃算力,也面临着巨大的能耗压力。在全球数字化和碳中和趋势下,为应对边缘数据中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高能耗、建设周期长、运维复杂等多方面的挑战,华为聚焦大型、中小型数据中心场景,推出端到端的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打造低碳智能化数据中心,助力运营商加速碳中和进程。
绿色供电:华为电力模块3.0通过部件融合和关键节点优化,实现省柜省地,21柜变10柜,节省占地40%。采用智能在线模式,全链效率从95.4%提升至98.4%。以预制母排替代线缆,在工厂预制、预调试,交付时间从2月缩短至2周。同时,在iPower加持下,变被动维护为预测性维护,真正打造省地、省电、省时、省心的大型数据中心供配电首选方案。
绿色制冷:间接蒸发冷却EHU依托高分子换热芯、EC风机等硬件和iCooling能效调优技术,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从多次热交换变成一次热交换,大幅提升制冷效率。相比传统冷冻水方案,PUE低至1.15@爱尔兰,WUE低至0.37@爱尔兰,运维项减少60%。同时,采用模块化和预制化架构,实现“一箱一系统”,交付周期缩短50%,成为大型数据中心制冷首选方案。
一夜春风渡,MWC线下全面回归,让全球运营商、产业专家及领袖集聚一堂,共探未来。
华为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打造绿色低碳的ICT能源解决方案,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碳中和时代,助力运营商建设绿色低碳网络。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了AI驱动的网络攻击如何在短短51秒内突破网络防线,并介绍了CISO们应对这些超高速攻击的策略。重点包括零信任架构、身份验证强化、AI驱动的实时威胁检测等。文章强调了迅速撤销会话令牌、统一端点和云安全、以及从恶意软件检测转向凭证滥用预防的重要性。
Lovelace Studio 正在开发名为 Nyric 的 AI 工具,帮助玩家在生存制作类沙盒游戏中打造自己的游戏世界。玩家可以使用 AI 工具创建独特风格的世界,并与其他玩家互动。该工具旨在赋予独立创作者和社交玩家更多能力,让他们能够轻松构建和连接自己的虚拟世界。
随着AI代码生成工具的广泛应用,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AI生成的代码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架构问题和合规风险。为此,企业需要实施严格的验证流程,认识AI在复杂代码库中的局限性,理解AI代码的特有问题,要求开发人员对代码负责,并建立高效的AI工具审批机制。同时,专门的代码分析工具也变得不可或缺。
AI 语音克隆技术的滥用正日益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安全威胁。近期多起高调事件显示,不法分子利用 AI 生成的虚假音频视频进行诈骗。目前许多语音克隆应用缺乏有效防护措施,企业领导人的公开音频很容易被用于克隆。专家呼吁采取多因素认证等措施加强防范,并预计未来将出台更多监管措施和检测技术来应对这一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