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一个IT厂商这样的疑惑,就是互联网行业需不需谈数字化转型?需不需要数字化转型?可能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里疑问,很多人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企业关注的话题,互联网行业不需要。
但是我要说的是,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传统企业业务升级的法宝,对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任何行业都是其业务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数据流由高清到4K到8K,游戏从PC到手机,再到VR\AR,通信技术从4G到5G,各种应用从WEB到嵌入式,视频直播、流媒体、短视频新的体验层出不穷,AI算法对于信息获取的颠覆体验等等,哪一个背后不是需要互联网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跟随时代脚本?
因为虽然各个行业的业务形态不同,数字化转型过程又快有慢,但是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没有那个行业说自己不需要数字化转型。
其实我们应该看出,这个客户的疑惑,与其说是对数字化新技术的疑惑,不如说是其思想被数字化概念所束缚。
也让我们意识到,如果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出现错误,那么对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历史不会告诉你要发生什么,而是告诉你要避免什么!
我想谈两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首次航行,到1433年,共计七次。然后没有然后了。
在郑和下西洋几十年之后, 1492年哥伦布开始的环球航行,包括这期间的欧洲探险家的探索世界。带来了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的接触,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巨大影响。
同样是航海,为什么形成这么大的差距?
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认为的已知世界在探索。造成了越来越封闭。
一个是承认自己是无知的,用探索的精神发现未知。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地球的认知。
根据各种资料显示,包括哥伦布等欧洲探险家在全球航海和探险过程中有一个群体是必须跟随的——科学家们。
再说一个数字,大家知道,最早的商业铁路是1830年始于英国,但是到了1880年,西方的铁路长度已经达到了35万公里。而这50年的时间里,世界上还有包括亚洲、非洲的很多地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在发生多大的变化。也给自身带来了沉痛的代价。
而我们在仔细来分析一下就会看到。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是与资本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相辅相成的。在之后的铁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那么引申到今天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果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数字化转型,短期可能会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但是长期来看也会越走越封闭。
只有用开放、探索的精神,结合不断推出的新技术来考虑数字化转型,才能在实现长期的进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