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阿里云发布企业级云灾备解决方案:为制造、金融、医疗等企业提供一键容灾能力,例如业务恢复、数据保护和网络自愈,最大程度保护本地和云上业务稳定运行,此外,云上灾备成本相对传统线下节省50%。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40ZB,灾备是保障数据和业务安全的关键一环。而传统灾备高成本、高浪费、低利用率,且建设时间长,对运维人员要求极高,云灾备成大势所趋。Gartner预计,到2020年,90%的容灾操作会发生在云端。
此次发布的企业级云灾备解决方案来自阿里巴巴IT基础设施云化的灾备经验,完全省去灾备机房的建设规划,大幅节约建设成本与软硬件运维成本。
该方案采用了国内首个磁盘级数据持续复制技术,同时支持混合云和跨云的多平台融合架构,为企业提供五大能力:用户数据中心和公共云的相互容灾;业务不停机,完成容灾演练;首个云原生支持弹性容灾,只需部署最低负载;一键容灾快速恢复,RTO、RPO可达秒级;完善的数据加密体系,保证数据的极致安全。
例如,在部署容灾方案时,企业IDC和阿里云之间可以智能接入网关(SAG)以专线或者互联网方式互通;通过数据传输服务(DTS)在云上构建IDC数据库的灾备实例,实现业务的热迁移,最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实现快速业务切换和数据恢复。
阿里云企业级云灾备还符合四个极限目标,即不在同一火山地震带,不在同一水系,不在同一电网,不在同一运营商网络出口,最大程度地保障业务和数据稳定安全。
目前,该解决方案已服务制造、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企业。阿里云技术战略总监陈绪表示:“云上拥有多层冗余设计、新技术智能管理等,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数据保护策略,灾备上云是时间问题,只做传统灾备的CIO不是好CIO。”
当天阿里云还推出“先行者计划”,免费提供10万台智能接入网关设备,让更多企业像使用互联网一样,便捷、低成本、安全地使用灾备服务,保证业务永续。
凭借多层次防护、跨区域容灾等能力,阿里云已连续三年入选Gartner全球云存储魔力象限,并被列为全球领导者。在数据安全领域,作为亚洲合规资质最全的云服务商,率先发布《数据保护倡议书》,是首个提出“绝对不碰客户数据”承诺的云厂商。
数据显示,企业上云意愿已达84%,这一方面来自云计算对传统IT的改造红利,另一方面来自不断降低的上云门槛。近日,阿里云PolarDB还发布重大更新,支持Oracle等传统数据库一键迁移上云,解决了企业核心业务上云的难题。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