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步,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新时代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日,Momenta总裁曹旭东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AI驾驶技术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Momenta将继续扎根中国,坚持数智化创新,助力自动驾驶迈向体验更舒适、驾驶更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赛道。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是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不是做个demo,跑个测试区域,而是真正地完成商业闭环,让所有人在所有交通过程中,都能够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安全和价值。”曹旭东说。
Momenta在推进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战略路径?数据驱动、AI大模型的技术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Momenta对未来技术路线演进的理解又是什么?
曹旭东告诉记者,Momenta的关键战略即“一个飞轮,两条腿”。一个飞轮,是指数据驱动的AI飞轮,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用数据驱动的算法,通过闭环自动化的方式,利用海量数据驱动技术快速迭代,最终实现“两年十倍”的成长速度。一条腿是L2级别的量产智能驾驶,通过与领先的主机厂进行量产合作,实现十万,百万,千万数量级的车辆装载量,产生海量数据流,以训练自动驾驶算法,解决L4完全无人驾驶的长尾问题。另一条腿是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持续提供技术流,赋能量产智能驾驶产品能力的快速进步。
曹旭东介绍称,这样两条腿交替提升,让量产L2车辆的数据,可以用来训练L4的算法,让L4的算法,为L2提供足够高的技术上限和进步空间。打通量产智能驾驶(Mpilot)和完全无人驾驶(MSD)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流,最终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
据了解,目前Momenta已与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车集团中的一半企业开展量产合作,业务覆盖中国及德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际市场,其中Robotaxi系列也已经在苏州落地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在助力自动驾驶安全水平和使用体验上的持续提升。
“这条关键的战略路径,是我们创业第一天就定下来的,主要是基于我们对自动驾驶终局的思考。”曹旭东认为,“自动驾驶的终局,是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就是任何车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实现无人驾驶。”
曹旭东告诉记者,要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就必须要有约千亿公里的路测数据,相当于数百万辆车在路上跑一年的数据量。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这就决定了Momenta必须面向量产,与主机厂合作,通过量产车辆,获得海量数据,训练自动驾驶的算法,最终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
在曹旭东看来,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海量数据,深度学习的算法,随着数据量的累积,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具备自主学习,自我迭代的潜力,可以大幅降低解决每个长尾问题的研发成本。所以,要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要真正发挥人工智能的潜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数据驱动的道路。
“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这里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指引,中国消费者对创新的开放和包容,以及中国汽车人的锐意进取和自我革新。”曹旭东表示,中国有全球最高质量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很好地推动产业协作模式持续优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形成新能力。
“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自动驾驶研发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通过与华为云的合作,获得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通过数字化运营的工具和方法论,提升我们的产品研发效率。”曹旭东说。
谈及未来,汽车行业“数智化”的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加速拥抱智能化、实现全面数智升级,赢得全球竞争优势?
曹旭东表示,除了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水平和舒适度,中国汽车产业还要不断加强产业协作模式的优化和重塑,用好数字化能力强的合作伙伴,重塑自身的业务流程,逐渐从L2,发展到L3,、L4;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实现全面数字化升级,最终实现规模化无人驾驶,以赢得全球市场竞争优势。(来源:人民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Google 宣布扩展 Gemini AI 模型系列,增加现有模型的可用性。公司推出了更新的 Gemini 2.0 Flash 模型,并发布了 2.0 Pro 和 2.0 Flash Thinking 的实验版本。此外,Google 还推出了新的 2.0 Flash-Lite 模型,旨在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 AI 解决方案。这些举措旨在提升 AI 性能,并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Dbt Labs 从一个小型咨询公司的副业项目,发展成为年经常性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快速增长企业。该公司的数据管理工具 Dbt Cloud 和开源工具 Dbt Core 现已被 5 万多个团队使用,帮助企业简化和格式化数据,从中获取新的洞察。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字节跳动推出OmniHuman-1 AI系统,能从单张照片生成栩栩如生的人物视频,包括说话、手势、唱歌等动作。该系统在生成逼真人物视频方面表现出色,支持各种比例的图像输入,可应用于多种场景。这项技术展现了AI在视频生成领域的巨大潜力,但也引发了对滥用的担忧。
随着主动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将有25%使用生成式AI的公司开始试点主动式AI项目,到2027年这一比例可能增至50%。与传统生成式AI不同,主动式AI具有自主决策和行动能力,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做出判断。这种技术将为医疗、金融、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伦理和监管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