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第二天,依旧是干货满满,在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的带领下,大会围绕数字基础设施 ,发布了众多产品和解决方案。面向算力网络场景,华为的IP网络产品和光通信产品通过400G/800G高速互联产品,发布业界首个面向数据中心Diskless架构的微存储——华为OceanStor Micro系列,推出10大数据通信技术创新,发布10大全新产品,还围绕F5G(第五代固定网络)的新品和解决方案,分享在能源、交通、政务、医疗、教育、制造等行业场景的应用实践。
持续创新,共同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
今天,我们在中国享受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各种便利,这得益于数字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数字社会普惠更多百姓,移动支付、在线购物、远程教育等蓬勃发展,数字政府效能显著提升,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5万亿,连续多年全球第二。
在数字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千兆用户超过7000万,5G基站超过210万,全国算力总规模超过150EFlops,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华为认为,共同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需要持续创新,让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更领先,满足个人、家庭、办公、生产的需求;为数字经济构筑坚实的算力底座,实现充沛的算力随手可及;发展繁荣的基础软件生态,立根铸魂,开放共赢;打造开放的行业数字化平台,使能行业数字化经验快速复制。
接下来,汪涛从这四个方面来介绍。
算力网络:以强大的网络,让算力随手可及,助力均衡发展绿色低碳
算力网络,以联接为基础,推动算力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按需获取,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让充沛算力随手可及。算力网络的联接能力,全局上要匹配国家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训的整体战略,在5000公里的跨度上实现数据中心间EB级海量数据的高速传输,为成千上万应用提供保障;在局部上,数据中心内要联接超大规模集群,提升整网有效吞吐,充分释放算力。
面向算力网络场景,华为打造了业界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的IP网络产品和光通信产品通过400G/800G高速互联,单纤带宽接近百Tbps,构建毫秒级三级时延圈,实现2500多种业务的差异化传输质量保障。华为全新数据中心交换机,可支持业界最大规模、百万级服务器无损互联,构建10E级算力中心,同时首创智能流量调度算法,使AI训练性能可加速20%。
在金融行业,我们已经帮助客户打造了全国最大的五地六中心网络,支撑网银、支付、贷款、风控等700多种核心应用的跨区域算力协同。
工业互联网网络:以网络领先助力工业领先,实现“网络强基+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网络主要有办公、生产两个核心场景。当前,全无线化办公已成为普遍需求,远程协作、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沉浸式办公体验成为趋势;无人化、少人化生产需求迫切,尤其是在车间、矿井、港口等复杂、苛刻的生产场景;最终,办公、生产要融合成一张网,全面赋能产品链、价值链、资产链。
面向办公网,华为提供智能云园区网络解决方案,通过全新的园区核心交换机,两台设备即可支持全网服务10万员工、20万终端,并且支持业务一键式部署、故障分钟级定位;率先推出企业级Wi-Fi 7 AP,单设备支持100个混合现实用户同时办公。
面向生产网,华为不断提升IP网络的确定性体验,同时不断推动无损工业光网的规模部署,实现微秒级低时延、全场景0丢包,使能远程工业监测与控制、AI质检;还推出了本安型网络设备,满足安全生产对防爆、防水、防尘等苛刻要求。
华为还积极推进5GtoB商用,例如,用5G网络连接智慧港口的天车,让工作人员在空调房里进行远程操作。
除此之外,华为还提供丰富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有效应对病毒、勒索软件等网络攻击。
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网络能力,实现单终端万兆带宽、微秒级低时延,每平方公里百万联接等,以网络领先助力工业领先,实现网络强基和智能制造。
感知网络:感知、联接、算力融合,使能国计民生传统基础设施更安全更高效
网络除了强大的联接能力,还需要融合感知能力。比如,传统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巡检和监测等存在诸多难题:油气管线、电力线距离长、环境复杂,却依赖人工巡检;铁路、机场周界防护,在恶劣天气下经常出现漏报、误报;森林、水利设施等外场供电难、传输难,无法实时监测。
华为正在通过感知、联接、算力的融合,使传统基础设施具备长距离、精准防护、实时监测的感知能力,并能实现无电无网部署。
华为推出光感知产品,让光纤具备感知能力,并通过光视联动技术,实现周界全天候立体精准防护,保障铁路、管线的安全运营,减少入侵误报的干扰;通过雷视拟合技术,提升夜晚、雾天的高速事件感知准确率,实现在1000米远距离内对车流、路况的监测,保障路网畅通、安全出行;基于微波、Wi-Fi和光纤网络组合的自回传解决方案,实现无电无网部署,7×24小时守护水利、输电线路等边远设施。
华为倡议构建领先的感知网络体系,以通感算一体化技术创新,使能国计民生传统基础设施更安全更高效运转。
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副总裁赵志鹏重点介绍了10大数据通信技术创新,发布的10大全新产品
10大技术创新,使能千行百业
数据通信网络作为数据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行业数字化发展的ICT数字底座。赵志鹏指出,华为围绕网络自动驾驶、安全可靠和极致体验,从网元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重新诠释了技术架构,推出10大技术创新,以科技赋能行业数字化,为行业数字化输送新动能,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政务场景,华为基于NetEngine路由器提供指纹切片技术,保证视频应用在1400路视频时零丢包;基于SDP代理网关将威胁闭环能力从分钟级降到秒级,保障政府关键业务的应用体验和安全接入。
在证券场景,华为基于iMaster NCE管理平台,利用MDC多云管理套件和CloudEngine HAM系列交换机产品组合,通过高可靠组播数据中心网络,将组播性能从8K提升到32K,使能证券业务向多云分布式演进。
在电力场景,华为基于SPN技术构建输变配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网。华为创新提出基于时隙交叉的一体化切片技术,提供小于10毫秒时延和小于200微秒双向时延差,满足精准负荷控制和差动保护等业务的需求,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在矿山场景,华为创新设计了本安路由器,通过网络硬切片技术实现井下一网多业务承载,极大降低智能煤矿网络的部署成本;华为本安Wi-Fi AP通过高增益本安天线部署,助力井下网络实现400米超远距覆盖,两倍于业界,为智能煤矿降本增效。
在校园场景,华为基于疫情新常态下对网络提出的诉求,创新提出X百兆@Anywhere无线网络架构,通过引入3D网规工具提升覆盖能力,全新设计无线协同算法提升网络并发能力,并引入空口流量预聚合智能技术提升网络容量,助力高校师生在校园里基于Wi-Fi 6实现200Mbps@Anywhere的教学效果,使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医疗场景,华为把物联技术从辅助医疗向临床医疗延伸,利用AirEngine Wi-Fi 6系列产品实现院内多种临床设备的物联能力,并通过双发选收技术实现医疗数据零丢包传送,释放临床数据价值,让护士为更多病人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在制造场景,华为基于AirEngine Wi-Fi 6 + Wi-Fi 6 CPE产品组合,采用高可靠空口切片,将无线化延伸到生产控制业务,实现远程控制零误差及10毫秒固定时延,有效助力制造业实现柔性产能的调整。
在网络安全场景,华为乾坤3.0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防勒索套餐包和安全重保套餐包,帮助客户动态防护办公网络。对于分支网络,华为通过SaaS服务实现一处检出,全局免疫,高效助力客户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10大新品发布,筑牢数字基础设施底座
面向未来,华为围绕园区网络、数据中心网络、广域网络和网络安全,发布10款新品,进一步助力行业数字化创新发展。
园区网络领域发布了整机转发性能高达14.4Tbps的业界超强性能园区核心交换机CloudEngine S16700和业界首款企业级Wi-Fi 7 AP,助力客户打造高质量数据底座。
数据中心网络领域发布了高可靠组播数据中心交换机CloudEngine 6860-HAM和CloudEngine 8850-HAM,助力企业构建大规模生产交易系统。
广域网络领域发布了业界首款智能切片分组传送SPN设备PTN917、业界首个万兆本安路由器NetEngine A831 E和为企业上云而生的智能云终端路由器NetEngine A822 E,助力企业打造安全可靠生产网络。
网络安全领域发布了华为乾坤3.0,同时针对多分支安全场景发布All-in-One智能安全网关HiSecEngine USG6530F-DL,针对政府一机两用场景发布业界首创零信任代理与安全二合一HiSecEngine USG6000F系列SDP网关,SSL加解密性能3倍于业界水平,护航行业数字化生产力。
面向未来,华为将围绕Net5.5G的绿色超宽、网络智能化、泛在安全、IPv6+、高韧性低时延、广址异构物联6大方向持续创新,打造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携手客户与伙伴,为场景找技术,引领千行百业数字化创新。
打造坚实算力底座,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计算方面,中国需要在通用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等多样性计算不断突破,才能保障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数据存储方面,需要提升先进性和可靠性,2021年中国的数据总量是6.6ZB,全球占比为9.9%,这与经济规模是不匹配的;先进的闪存存储占比20%,容灾备份投资占比仅为10%,而欧美国家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0%和30%,存在差距。
面向未来,华为将围绕多样性计算,从物理层突破,打造多维协同、智能认知、内生安全、绿色集约的先进计算、先进存储。同时,通过产品组合,构建灵活多样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满足差异化需求。
计算:全栈开放,筑牢智能化根基,构建多样性计算能力
计算已经进入多样性计算时代。三年前,华为发布了计算战略,并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的方式,推动计算产业不断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鲲鹏通用计算领域,我们进行了主板开放,发展了10家整机伙伴,其整机发货占比超95%;为伙伴构建了完整的开发工具链和服务,使能了12000多个解决方案,全面进入金融、电力、电信、政务等核心场景。
基于昇腾人工智能计算,全国建设了20多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创了产业聚集新模式;推出了AI训练集群Atlas 900,助力鹏城云脑2实现 IO500 双榜单连续三年第一;构建了领先的大模型开发能力和科学智能套件,通过产业联合体实现大模型的应用落地,例如“紫东.太初”,成为全球首个三模态大模型。
面向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进行系统级创新,通过对等平构计算、集群硬件、融合基础软件、多样化应用范式,实现DC as a Computer,革命性提升计算的带宽和时延,大幅提升系统性能。
存储:构建面向多样化应用的数据底座,保障数字经济战略性资源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战略性资源,数据存储就是要让数据存得下、跑得快、用得好。为此,华为在存储领域不断创新,首先是围绕闪存介质,对全系列产品进行升级,为数据价值的挖掘提供先进存储,其次是不断提升保护数据安全的能力,包括预防自然灾害、系统失效的容灾、备份、归档能力,也包括抵御人为攻击的防病毒、防勒索攻击能力;未来,我们还将面向多云架构进行创新,促进数据的高效共享与流通。
华为提供全系列的存储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高端全闪存支撑每秒千万次交易订单处理,7×24小时在线;创新的分布式存储让企业在大数据、AI等场景实现数据实时分析,支撑企业高效生产决策。数据保护达到7个9的高可靠,这意味着每年仅影响业务3.1秒。此外,在中国所有的数据中心当中,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占比最大,达到45%,绿色节能成为重要诉求,为此,华为将推出业界首个面向Diskless架构的微存储,使得空间和能耗降低40%。
华为存储已经实现全球领先,服务了18000多家客户,广泛应用在金融、制造、医疗、电力等领域。例如在华西医院,支撑人类基因组分析从24小时缩短到7分钟,创造了中国速度。
发布业界首个面向数据中心Diskless架构的微存储——华为OceanStor Micro系列,助力云和互联网企业打造绿色集约、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破解海量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高效数据存储难题。
华为OceanStor Micro微存储本质上是传统盘框的智能化升级,以基于NOF+技术的高速网络连接Diskless服务器,支持上层分布式软件的透明访问,实现计算和存储资源独立弹性扩展,消除两者的生命周期管理差异。
华为闪存存储领域总裁黄涛详细阐述了OceanStor Micro微存储的创新设计理念。黄涛表示,海量数据的爆发式增长,给全球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带来四大挑战:
首先,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普遍采用基于本地盘的服务器搭建存储系统,存算无法独立弹性扩展。同时,由于数据需要长期保存,数据比CPU算力的生命周期(3-4年)至少长3年以上,这种差异导致本地盘服务器架构下,大量数据在CPU算力升级时被迫迁移,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增加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的风险。
其次,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三副本等简单技术保证数据可靠性,一份数据需保存三个副本,与专业存储成熟的数据缩减方式相比,会造成机柜空间极大浪费,同时也带来能耗高的问题,无法满足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常态化要求。
再次,大规模数据中心本地盘数量通常超过10万个,海量数据盘的健康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
此外,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多样、需求各异,承载应用数据的存储面临兼容性、性能、安全等多重挑战,使得分布式软件及应用的开发变得极为复杂。
面对以上关键挑战,华为推出微存储产品,通过四大创新,用专业存储能力助力大规模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实现绿色节能、高性能、高可靠。
创新一:微存储面向Diskless服务器架构设计,发挥存算分离的优势,实现计算和存储独立弹性扩容,CPU算力升级时免数据迁移,同时叠加场景化数据缩减编码等关键技术,实现机柜空间和设备能耗节省40%。
创新二:通过FLASHLINK®智能盘控协同算法等软硬件结合技术,大幅优化数据处理效率,IOPS性能提升30%,进而提升上层应用性能。
创新三:通过双控Active-Active架构、硬盘亚健康管理和慢盘智能优化等多重可靠性技术,实现系统级可靠,数据盘故障可预测、可视可管,大幅降低运维难度。
创新四:通过微存储和Diskless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技术创新,基于性能无损的NOF+网络,将复杂的数据存储能力卸载到微存储,从而实现Ceph、Lustre等分布式软件的开发简化和性能加速。
黄涛表示:“推出微存储产品是华为打造多云战略的关键一步,我们将专业存储的软硬件能力沉淀到微存储,希望通过微存储重构数据中心服务器架构,微存储将成为数据中心的必备通用标准部件,助力构建多云时代数据中心可靠存储底座。”
数据中心:多维协同创新,实现多场景先进算力高效供给
数据中心是算力的集中供应体现,场景众多,这既包括超大体量的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公有云数据中心、城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包括面向企业的总部、分支协同的多级数据中心,还包括轻量弹性的边缘数据中心,需要多维协同创新,匹配多种多样场景,实现先进算力的高效供给。
华为基于丰富的产品系列,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组合创新、架构创新,提供多种产品组合方案,满足客户对于绿色节能、高性能、高可用、多级协同等需求。
例如,通过集群设计、液冷方案实现PUE进一步从1.3降低到1.15;光传送与存储联合创新,实现灾备数据中心业务倒换时长从10秒级降低到秒级;通过总部管控云,支持总部到分支的全域管控;通过超融合技术和硬件创新,实现分支边缘2节点起配、免机房、免现场运维。
支撑全场景应用,覆盖多样化硬件,共同繁荣中国兼容开放的基础软件生态
数字基础设施需要“立根铸魂”,操作系统、编译器和编程语言、数据库、AI框架等基础软件就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魂。
实现基础软件的突破,有如下几个关键:首先是突破根技术,在多样性算力、云边端协同、原生安全、高效开发等实现领先。其次是通过开源的模式,丰富和完善基础软件的体系。最后,基于共享的平台,构建繁荣的生态体系。
华为已发布欧拉和HarmonyOS操作系统、毕昇编译器、openGauss数据库、昇思MindSpore AI框架等一系列的基础软件。华为与伙伴一起不断努力,推动基础软件发展,当前欧拉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已达到245万套,跨越生态拐点。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升级毕昇融合编译器,全新发布毕昇C++编程语言。
华为不断推动开源的发展,已将openEuler、OpenHarmony贡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起了“开源雨林计划”,支持了“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等,踏踏实实为产业做贡献。目前欧拉开源社区已经吸纳超过400家成员单位、11000多名开源贡献者。
我们还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整合为培训课程,编撰成高校教材,赋能产业伙伴,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软件生态。
我们也呼吁更多产业力量加入进来,共同推动基础软件产业,做强我们的魂。
以开放的行业数字化平台,促进融合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仍面临门槛高、成本高、经验和技术难以复制等诸多挑战,不断“重复造轮子”,行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20%左右。
华为成立了8个行业军团,联合4万多家行业伙伴,以华为云为依托,为各行各业提供开放的行业数字化平台。
华为云行业aPaaS,基于应用API、数据API、集成资产三种能力,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果的联创、抽象、沉淀、共享和复制。当前华为已经发布工业、政务、煤矿、电力、公路等7个行业aPaaS,实现一次开发,多次部署,广泛复用。例如,煤矿aPaaS已经实现18个机器视觉类API,覆盖矿山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主业务环节,助力煤矿无人化、少人化作业,让煤矿工人也可以穿西装打领带去工作,该方案可复制到中国4000多个井工矿。
另外,华为云在国内还率先推出SaaS构建能力中心—华为云SaaS DreamWorks,提供专家服务、样例代码和知识库,提升行业aPaaS集成和交付的效率,打通SaaS化改造的最后一公里。
发布:创新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过去三十年来,华为坚持将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当中,持续提供创新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今天,华为发布一系列新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围绕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底座、基础软件、行业数字化平台不断努力,助力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更加领先、坚实、繁荣、开放。
全联接大会2022期间,在“F5G演进,重塑行业生产力”峰会上,华为携手客户及伙伴,围绕F5G(第五代固定网络)的新品和解决方案,分享在能源、交通、政务、医疗、教育、制造等行业场景的应用实践。
华为政企光领域总裁谷云波表示,华为基于F5G深耕行业场景,打造了F5G智简全光网解决方案,已为10多个行业提供超过40个创新场景化应用。他倡议全产业链共同推动F5G技术创新及在千行百业的广泛深入应用,重塑行业生产力。
华为认为,F5G将进一步向绿色敏捷全光网(GAO)、实时韧性联接(RRL)和光感知与可视化(OSV)三大全新应用场景演进。
为了满足更多的行业场景应用需求,华为推出了一系列F5G智简全光网新品。其中,在全光工业网领域推出三款无损工业光网新品——业界首款全光智能授时物联网关Huawei OptiXstar T823E-T,业界首创的光增程器Huawei OptiXstar T650E,及新款小型化千兆工业ONU Huawei OptiXstar T602E。
在全光园区领域,华为推出业界首个硬隔离光终端Huawei OptiXstar P893E;在全光承载领域,推出超低功耗工业级OTN CPE Huawei OptiXstar E810;在全光感知领域,推出周界防护场景的光纤传感产品Huawei OptiXsense EF3000-F50。
会上,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潘景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通信专委会委员及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字化工作部主任马万里、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一级调研员陈朝祥、天翼云数据服务首席架构师李跃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等多位嘉宾作主题发言,分享共同筑牢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观点和实践。
华为将继续携手产业客户与伙伴,不断突破根技术,持续创新,开放共赢,共同筑牢领先、坚实、繁荣、开放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