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公布了一种自动化DNA存储和检索系统,未来有望取代像Facebook基于蓝光光盘的冷存储系统那样的光存储系统。
微软相信,合成DNA可能是长期数据存储的下一个重大技术飞跃,只需一克DNA就能存储215PB数据长达2000年时间。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该技术将显着减少全球快速增长的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
微软研究人员与华盛顿大学以微软已故创始人Paul Allen名字命名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院,打造出了一种由液体、管子,注射器和电子元件组成的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DNA存储设备。
研究人员利用这个概念验证的DNA存储设备,通过在DNA片段中编码“hello”并将其转换回数据,来展示它所具备的写入和读取功能。
这台设备的售价约为10000美元,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不带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话,小批量的制造成本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根据《自然》杂志的描述,该设备由具有编码和解码软件的计算机组成,解码软件将数字和零转换为DNA的四个碱基:A、C、T、G;此外还有一个DNA合成模块,一个DNA制备和测序模块,两者中间是一个储存DNA的容器。
微软首席研究员Karin Strauss表示,他们希望证明有一种实用的DNA数据存储自动化方法。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投入生产一款对最终用户来说非常像云存储服务的系统——字位被发送到数据中心,保存在那里,当客户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从自动化角度去证明这是实用的。”
Paul G Allen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Chris Takahashi解释说,虽然现在很多机器已经被用于DNA的合成和测序,但很多步骤都是手动的。
Takahashi表示:“你不能让一群人带着吸量管在数据中心跑来跑去——这太容易出现人为错误,成本太高,占用空间太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