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被创建、采集或是复制的数据集合就是全球数据圈,2018至2025年全球数据圈将增长5倍以上。IDC预测,全球数据圈将从2018年的33ZB增至2025年的175ZB。
全球数据圈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世界各地基本保持一致,但各地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娱乐数据和视频监控图像长期以来(并将继续)是全球数据圈的重要推动因素。然而,物联网(IoT)设备信号、元数据(对分析、情境化和人工智能至关重要)和生产力数据在当今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增长速度更快。
然而,相似之处之外,各地区还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某地区的消费者和企业的技术采用和数字化转型情况。
中国数据圈增速最为迅速,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比全球快3%。2018年,中国数据圈占全球数据圈的23.4%,即7.6ZB。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8.6ZB,占全球数据圈的27.8%,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与全球动态相似,中国数据圈将受到来自物联网设备信号、元数据、娱乐相关数据、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增长的驱动。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设备在数据的创建位置处理并分析原始数据,以及建筑、桥梁、智慧城市等智能基础设施利用边缘设施和计算来赋能实时世界,在中国数据圈,边缘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所占比例几乎翻了一番——占比将从数据总量的13%增加到23%。
更多关于IDC:2025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数据圈报告的信息,请参考:https://www.seagate.com/files/www-content/our-story/trends/files/data-age-china-regional-idc.pdf?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联合开展的研究,通过创新的半在线强化学习方法,显著提升了AI界面助手在多步骤任务中的表现。UI-S1-7B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创造了7B参数规模的新纪录,为GUI自动化代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阿里巴巴联合浙江大学开发的OmniThink框架让AI学会像人类一样慢思考写作。通过信息树和概念池的双重架构,系统能够动态检索信息、持续反思,突破了传统AI写作内容浅薄重复的局限。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文章质量各维度均显著超越现有最强基线,知识密度提升明显,为长文本生成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名为AiSee的可穿戴辅助设备,利用Meta的Llama模型帮助视障人士"看见"周围世界。该设备采用耳机形态,配备摄像头作为AI伴侣处理视觉信息。通过集成大语言模型,设备从简单物体识别升级为对话助手,用户可进行追问。设备运行代理AI框架,使用量化技术将Llama模型压缩至10-30亿参数在安卓设备上高效运行,支持离线处理敏感文档,保护用户隐私。
腾讯混元3D 2.0是一个革命性的3D生成系统,能够从单张图片生成高质量的带纹理3D模型。该系统包含形状生成模块Hunyuan3D-DiT和纹理合成模块Hunyuan3D-Paint,采用创新的重要性采样和多视角一致性技术,在多项评估指标上超越现有技术,并提供用户友好的制作平台。作为开源项目,它将大大降低3D内容创作门槛,推动3D技术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