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到10日,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 “进博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在3600多家参展企业中,包括了200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仿佛穿行在世界知名企业长廊。
此次,国内首家云周边服务商逸云科技携手希捷亮相进博会,共同展示云加速及边缘节点联合解决方案,与众多品牌一起,推动云计算领域的创新发展。
逸云与希捷共推企业级联合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发展正式迎来需求爆发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正逐步从互联网领域的客户向传统行业渗透。
然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形态非常丰富,导致云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为行业带来了一些非标准化的挑战。目前,国内各家云服务商的解决方案都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与企业用户的期待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逸云科技认为,云计算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单纯的供给计算能力,企业用户需要的也不单是一个云计算产品,而是一整套的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
正因如此,逸云科技致力于从应用和服务的角度,为企业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云周边服务,涵盖云加速、SD-WAN网络、云存储、云安全、云传输、云监控等六大类系列服务。
作为希捷的生态合作伙伴,此次逸云科技带来了双方联合推出的企业级解决方案,针对云服务提供商的巨大数据增长需求,以及传统数据中心的特殊定制需求,全面展示了云计算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云计算在各行业中的落地应用和发展。
逸云创新技术引领云加速服务
除了企业级联合解决方案,此次逸云科技还重点展示了云加速解决方案。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布局云计算市场的服务商,逸云科技从2013年就开始自主研发云加速技术。自2014年正式运营以来,其节点广泛分布于电信、联通、移动、长宽、教育网、铁通、广电等各运营商网内,已经为行业内多家知名客户提供云加速服务,包括360、天翼、酷狗音乐、苏宁易购、智联招聘、YY等行业标杆客户。
逸云科技认为,CDN行业发展已进入深水区,从技术趋势看,CDN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加速上,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行业的服务形态,CDN将从单一走向融合,CDN极有可能成为云周边服务的入口;从用户需求看,业务场景更加丰富多样化,因此细分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将进一步涌现,用户对于云周边服务的要求也将从单一产品走向综合性、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因此,逸云科技以云加速为入口,为企业用户提供简单、稳定、优质的一站式云周边解决方案,用户不再需要掌握CDN及云计算技术本身,即可专心开展自身业务,从而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生产力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逸云科技拥有业界领先的客户管理平台,在数据和监控两个层面进行了持续的创新,为企业提供了智能化的运维能力和用户体验。
例如,在数据层面,逸云科技弥补了传统CDN厂商在实时处理方面的弱势,能够在定制化分析场景下,对原始数据进行实时的、深入的挖掘,针对上亿级数据的分析做到了分析快、数据准、展示新颖的高标准,并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展示数据分析结果。
在监控层面,逸云科技深度定制了一套监控软件,以提高监控的可用性、有效性、用户体验和可扩展性。不仅可以进行24小时的预警监控,对于异常状态还可以采用自动化处理,大大减轻了用户运维和管理的难度。
作为云周边服务的引领者,逸云科技将持续技术创新,打造用户体验,在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将继续融入云存储,云编码,云转码,云解析等多个产品线,完善各行业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云解决方案,不断提供更贴近客户数字化需求的云周边服务。
逸云科技表示,逸云将携手众多合作伙伴共建云生态,以实际行动与全球合作伙伴共筑发展平台,推动中国云计算方案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为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强劲的支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施耐德电气以“新质服务+产业向‘新’行”为主题,第六次参会,展示全新升级的“新质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驱动、生态协同和行业赋能三大核心领域,以全新升级的“新质服务体系”,助力中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甲骨文正在成为大规模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可靠选择。该公司通过AI技术推动应用开发,构建GenAI模型并将智能代理集成到应用套件中。CEO萨弗拉·卡茨透露,公司剩余履约义务达455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倍,并预测OCI收入将从2026财年的180亿美元增长至2030财年的1440亿美元。甲骨文正积极布局AI推理市场,凭借其作为全球最大企业私有数据托管方的优势地位,有望在云计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