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和AI,可能是2018年最火的两个科技名词,同时也是一对不折不扣的CP。开发5G的通信厂商都在关注AI的价值,专注于AI技术的企业也会考量到其应用离不开强大的网络支撑。横跨计算与通信的英特尔,对于5G和AI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看好5G和AI的深度结合。
近日,英特尔在京以“AIx5G”为议题,举办了一场名为“THE NEXT 下午茶”的专家座谈会,邀请大学教授、媒体专家共同探讨5G与AI的聚变效应,为产业的未来提供思想动力和实践指引。在会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专家邓志东教授分享了他对AIx5G的理解。
5G是迄今最理想的连接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邓志东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座谈会上,邓志东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提的人工神经网络,核心就是一个可训练的分类器,输入特征是人工的;现在的卷积神经网络,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
“以前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处理数据,现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有几十万个节点,甚至几百万个节点,能够非常好的处理大数据,这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改变,赋能数据。”邓志东表示,大数据有两个端,一个是边缘端,还有一个是云端,需要全新的芯片架构来处理,也就是并行架构技术。
5G带来的改变,就是很好的解决了数据的连接问题。“5G从边缘端到云端的连接,是迄今可以遇到的最理想的连接,高可靠、低时延、高带宽。”邓志东说,面对数据洪流,人工智能是最好的处理技术,过滤数据、优化数据、针对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解读数据。
邓志东认为,5G端到端的网络基础加上人工智能,就可能变成6G网络。端到端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输入端到输出端,需要深度学习深度神经网络;二是边缘端到云端之间,也要做这样的处理。但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上来看,连接不能是闭环的,一定要实现边缘端的局部自主。这样自动驾驶可实现边缘端和云端的两边同时赋能,既有数据能力十分强大的云端做支撑,又有局部自主计算的边缘端支持,端到端同时赋能。“对于自动驾驶来说,5G让它变成了一个更大的端。当然,这一块加上人工智能以后变成6G,自动驾驶就会变得更好了。”
会议的组织者英特尔,对5G与AI结合可能的成就,进行了更激进的描述。英特尔认为,原来业内共识是5G+AI,现在是5G×AI,这两种技术放在一起,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看来, AI是深度学习,将来不止是深度学习,还有概率、策略指导等技术,5G也将向5G PLUS演进。“这里面要做的事情非常多”。
高级阶段是认知智能
今年6月, 3GPP正式确定了5G独立组网标准(SA),5G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已经完成,标志着全球5G发展进入商用部署关键时期。预计2019年5G将可以小规模部署,2020年在主要国家和地区规模部署。那么,5G商用后,AI技术是否还可以提升?
在会议讨论环节,邓志东指出,从2012年到现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深度神经网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包括一些技术的“刷分”(例如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已经很高很高了。但这不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突变和质变的过程。
如何理解?邓志东表示,现在人工智能还没有“认知能力”,没有任何理解能力。他举例,驾驶汽车用两只眼睛观察就可以开车,既不需要高精地图,也不需要导航识别,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因为人眼有检测能力、分辨能力好理解能力,在认知理解的水平上开车。自动驾驶要做的,就是理解人的状态,即认知智能。
“主要是算法上,人工智能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现在还是初级阶段。”邓志东说,但是,人工智能相比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传统的模型识别方法,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真正的智能就是认知智能化,这是最高级的智能。如果这个技术得到突破,对整个人工智能的产业和体系,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站在企业的角度,宋继强补充,创新是一步步叠加的,5G和AI可以交替发展,这里面会有“聚变效应”,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机遇。英特尔对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自能(autonomous)”,设备或者系统能自主感知环境,并自主做决策——可能不是完整的决策,需要外界辅助,有了决策后还能对外反馈,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其实,在一些科幻电影中,我们已经能看到认知智能的影子。可以相信,对于5G和AI,未来绝非是简单的技术结合,两者之间的交集,将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真正地丰富未来科技产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国宠物慈善机构PDSA数据显示,超过半数宠物主担心无法承担兽医费用。科技公司正通过AI和物联网技术解决这一市场需求。在伦敦兽医展上,多家初创公司展示了创新技术:AI for Pet利用视觉AI分析宠物眼部、皮肤等图像提供健康洞察;Sylvester.ai开发AI模型识别猫咪疼痛表情;VEA整合患者数据自动化诊断。此外,智能项圈等物联网设备可追踪宠物健康症状。这些技术有助于宠物主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兽医费用。
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Adobe开发出革命性的NP-Edit技术,首次实现无需训练数据对的AI图像编辑。该技术通过视觉语言模型的语言反馈指导和分布匹配蒸馏的质量保障,让AI仅用4步就能完成传统50步的编辑任务,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大幅提升处理速度,为图像编辑技术的普及应用开辟了全新道路。
北欧国家启动统一人工智能产业计划,旨在通过合作在全球舞台上竞争,获得微软和谷歌支持。10月成立的新北欧AI中心获得350万英镑初始预算,但谷歌和微软是唯一提供资金支持的科技公司,具体金额保密。该中心将开发生成式AI系统并建设应用AI服务的系统。北欧教育部长承诺追加资金开发大型北欧语言生成AI模型。尽管资金有限,但北欧国家希望通过联合力量在AI竞赛中提升地位。
复旦大学团队突破AI人脸生成"复制粘贴"痛点,开发WithAnyone模型解决传统AI要么完全复制参考图像、要么身份差异过大的问题。通过MultiID-2M大规模数据集和创新训练策略,实现保持身份一致性的同时允许自然变化,为AI图像生成技术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