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其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发布新一代智能闪存存储,包含全闪存存储OceanStor F V5系列与混合闪存存储OceanStor V5系列,并向合作伙伴与客户重点推荐关键业务智能全闪存阵列OceanStor 18000F V5,旨在通过速度与稳定性并进的领先闪存架构,结合面向未来的云和智能化能力,帮助客户跨入数据业务新纪元。
全新的智能闪存存储面向企业关键应用而打造,在实现业务高可用的同时帮助企业进一步释放闪存潜能,引领全面闪存化、全面云化、全面智能化的数据存储时代。
全面闪存化
作为专为闪存设计的存储系统,华为此次重点推荐的OceanStor 18000F V5从数据面、管理面、运维面实现多维度的设计,可提供稳定1毫秒低时延下的高达600万IOPS(每秒读写操作次数),并取得第三方权威机构SPC组织的性能测评新纪录,满足未来业务发展所需。
作为承载关键业务的存储系统,华为OceanStor 18000F V5不但满足业务的高性能需求,而且匹配闪存的快速高效特性,具备更出色的稳定性。通过RAID 2.0+底层虚拟化技术,能在硬盘组的所有硬盘上并发进行重构,相比传统RAID效率提升20倍,在硬盘容量大幅增加的同时确保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凭借SmartMatrix 2.0增强智能交换矩阵,实现业界领先的单引擎4控全冗余架构;通过最新的Flash-Ice技术,率先将GDT(石墨烯导热技术)运用于固态硬盘散热,并结合闪存系统自身的动态均热算法,让热传导散热能力较传统方式提升500倍,帮助固态硬盘寿命延长20%;此外,结合HyperMetro免网关双活方案,为用户提供7x24小时不中断的业务,以及业务时延小于1毫秒的保障。
全面云化
通过存储即服务(Storage as a Service, STaaS)解决方案,华为新一代智能闪存存储实现云化能力,华为STaaS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数据中心整合存储资源,以自助式的服务目录,自动化的操作执行,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按需供给,从而降低存储的使用复杂度,提升数据中心运营效率。
华为新一代智能闪存存储支持企业关键业务上云的专属企业存储服务(Dedicated Enterprise Storage Service, DESS),基于公有云平台,以服务化的方式提供企业级存储服务,支持企业关键业务迁移上云,应用系统无需改造,消除关键业务上云的最大技术瓶颈,保证关键业务数据零丢失,安全可靠。
全面智能化
通过eService智能管理平台,华为OceanStor 18000F V5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造存储管理模式,实现业务部署自动化、性能与容量自动适配,以及故障自愈,降低用户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难度。
华为新一代的智能闪存存储不仅全面继承了上一代存储OceanStor V3的全部企业级功能及高可用特性,还通过面向闪存设计的高性能、更进一步的融合特质,为企业关键业务提供更全面的数据管理方案,中、高端档位全面覆盖将进一步扩充华为闪存存储的产品布局,更好的满足客户多样化诉求。
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解决方案和重点市场投入,华为持续领跑中国存储市场,根据2017年Q3 Gartner全球存储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华为存储在中国市场收入排名第一。基于华为全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开放的生态,客户可以轻松的享受闪存技术革新带来的业务处理能力,为数据中心释放闪存潜能,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 AI发布了首个大语言模型全面生命周期评估,量化了AI的环境代价。其Mistral Large 2模型训练产生20,400吨二氧化碳当量,消耗281,000立方米水。运营阶段占环境影响85%,远超硬件制造成本。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模型大小显著影响碳足迹,企业可通过选择适当规模模型、批处理技术和清洁能源部署来减少环境影响。这一透明度为企业AI采购决策提供了新的评估标准。
上海AI实验库推出YUME系统,用户只需输入一张图片就能创建可键盘控制的虚拟世界。该系统采用创新的运动量化技术,将复杂的三维控制简化为WASD键操作,并通过智能记忆机制实现无限长度的世界探索。系统具备强大的跨风格适应能力,不仅能处理真实场景,还能重现动漫、游戏等各种艺术风格的虚拟世界,为虚拟现实和交互娱乐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许多人认为一旦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和人工智能超级智能(ASI),这些高度先进的AI将能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然而,巅峰AI可能无法明确回答这个史诗般的问题。即使AI拥有人类所有知识,也不意味着能从中找到生命意义的答案。AI可能会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性而非绝对答案,以避免分裂人类社会。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发了革命性的AI编程验证方法,让大语言模型能够在最小人工干预下自动生成和验证程序规范。该方法摒弃传统的人工标注训练,采用强化学习让模型在形式化语言空间中自主探索,在Dafny编程验证任务上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AI自主学习开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