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数据存储领等方面全球营收以及发展报告。根据相关报告总结出一些建议,如果2018年存储领域的相关厂商能够在这几个领域发力,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年度营收来获得品牌和服务价值等方面的增值。
全球来看,在2017年闪存SSD的收入为249亿美元磁盘为24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2017年,客户在SSD产品层面的支出首次超过磁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从出货总容量来看,磁盘存储出货容量仍达到闪存的十倍以上。
根据最新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企业级SSD出货存储容量总计达7.18 EB,较上年同期的5.57 EB增长29%。
而在企业级硬盘领域,随着视频监控领域、公有云领域以及对象存储领域对手海量数据增长的需求,希捷、西数以及东芝还在积极推动磁盘技术的发展。大容量、低成本、低能耗的企业级磁盘还将在未来几年在数据中心领域占有很大的份额。
2018年存储厂商可以分别闪存和硬盘方面继续双重出击。
再闪存方面基于最新的闪存技术在积极推动。西部数据公司最近已经确认了基于其专有控制器架构的新一代CSSD PCIe产品; 首款面向移动设备的UFS产品; 外加96层BiCS4 NAND技术。英特尔力推存储级内存,Storage Class Memory,简称SCM概念。这是介于DRAM和NVME之间的一个非易失性存储。
这其中华为认为这将导致SCM(存储级内存,Storage Class Memory)1.0时代的到来,通过在SCM介质、NVMe和NVMeoF的速度之间的平衡,构建新一代全闪存系统。
在硬盘方面基于海量存储技术推动,希捷科技日前发布12TB企业级海量盘,该盘兼具大容量及业界最低能耗和最轻重量,满足个人和公共云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东芝也发布了14TB氦气海量硬盘。所以存储厂商要在2018年获得增长,需要在这两方面进军,一方面是基于闪存的全闪存阵列进军关键系统业务增长。一方面基于海量硬盘的存储系统,包括在视频监控领域、公有云、对象存储等领域的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
这里我们看到,在闪存领域, NetApp积极布局,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当中,全闪存全年总营收为15.2亿美元,较上年全年的14亿美元增长8%。华为2017前三季度厂商全闪存存储 全球收入增速第一,高达200%以上的增长。
在大容量磁盘领域包括百度、腾讯、阿里等公有云服务商以及浪潮、曙光等积极与各个磁盘生产上在企业级存储、硬盘技术以及闪存解决方案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中国云计算、大数据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8年,全球主要存储厂商将重点关注在超融合领域。Gartner报告显示,在2017年,全球集成系统收入预计在2018年达到123亿美元,比2017年的102亿美元增长18.4%。
而这主要增长是超融合系统。超融合集成系统2017年营收28亿美元,预计2018年营收44亿美元,增幅为55%,这个增长相信各大存储厂商非常眼红,也可以看到各大存储厂商将在2018年继续积极投入到超融合系统中来。
资料来源:Gartner(2018年3月)
在超融合市场方面包括,Dell EMC存储业务全年营收达到153亿美元,其中超融合产品组合实现三位数需求增长。超融合领域领导者Nutanix在2018年已经收购了两个初创企业,包括公有云计费系统和分布式云空间中发现、映射和管理微服务。积极推动超融合系统不断扩展到更多领域。
随着企业业务的增加和数据的增长,数据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将拉动存储营收的大幅度增长。从业务上看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产生的数据价值越来越大,从数据量来看,各种交易数据、视频、音频、文档、邮件及移动数据增长等,因此数据保护,从本地存储再到云上数据,数据的保护、备份、恢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可以预见在数据备份和保护领域,如果围绕云和虚拟化环境开发数据保护技术,那么其将具有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将在生命科学行业带来重大变革。从智能搜索到无缝医疗服务,AI 将优化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的体验。文章预测了 AI 在监管、安全、搜索、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及行业技术格局的变化。这些创新将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带来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TenneT 携手诺基亚在北海部署光纤网络,连接海上风电场,助力可再生能源增产。该项目将采用先进光网络技术,支持远程监控和管理,确保可靠的能源传输。这一创新模式有望推动欧洲能源转型,为实现 2050 年气候中和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新加坡物流公司ST Logistics与联想合作,通过新的仓库执行系统和AI算法自动化关键流程。该系统优化货物移动,自动规划最快捷安全的运输路线,加快订单处理。联想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和AI算法还将优化货物存储,提高即时发货物品的可访问性。这一合作旨在提升供应链效率,增强新加坡在区域竞争力。
研究机构 Coldago 针对不同文件存储应用场景,发布了三份独立的供应商评估报告。报告采用四象限图形式,将供应商分为企业级文件存储、高性能文件存储和云文件存储三类。这种分类方法与 GigaOm 的圆形四象限雷达图有所不同,体现了两家分析机构对文件存储市场的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