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云集团郑军:通过混合云进行企业转型创新 原创

2017年6月15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至顶网等协办的第九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华云集团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郑军在第九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分享了《通过混合云进行企业转型创新》的主题演讲。

 2017年6月15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至顶网等协办的第九届中国云计算大会第二天会议精彩继续,本届大会主题为“生态构建 深化应用”。

随着云计算深入发展,在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方面,公有云和私有云已经不是简单的二元论选择。在构建敏捷、灵活的企业 IT 基础架构和支持业务创新方面,混合云是大势所趋。结合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的崛起,华云集团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郑军在第九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分享了《通过混合云进行企业转型创新》的主题演讲。

华云集团郑军:通过混合云进行企业转型创新

他认为大型分布式计算资源的管理才是云计算的灵魂。华云的战略就是实现异构的IT资源管理、业务的解耦分离以及新业务试错创新的混合云战略。他分析了混合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混合IT与混合云的基础,实现异构基础架构云平台的统一纳管;第二阶段,通过计算、数据、迁移工具实现混合云上的自动化与平台管理;第三个阶段能力服务集成的能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以下是郑军演讲实录:(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确认,仅供参考,谢绝转载)

郑军:我来分享华云集团在混合云方面的思考。大家想一想今天发展到2017年整个云计算从2006年诞生到现在已经11个年头了,在过去的这几十年,如果从云计算的主体企业应用的角度来看都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就像这一个胶片写到的,我们从最早的X86物理服务器开始,尤其中国的企业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这样一个脉络。首先从X86服务器开始,包括直到今天仍然在经历着虚拟化的阶段。

当然从十年前我们开始云的概念提出到今天我们也看到中国云计算大会已经进入了第九届。企业也是沿着这样一个脉络,但是我们认为虚拟化和云计算仍然是稍微应该分开一些的。现在的很多企业在用虚拟化,但是你们会发现中国的很多一些优秀的企业,虚拟化已经运用了十年之久甚至更长的时间,大家都知道从最早的2006年开源,还有最早的容器的技术,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到今天我们觉得虚拟化和云仍然是不同范围或者不同阶段的两个对于企业IT来讲不同的属性和阶段。所以今天我们看云计算我们认为云发展到今天会产生更大的生产力,或者更强的推动效应。

所以我们沿着这脉络我们今天讨论一下,未来得云是什么样的?包括现在私有云、公有云尤其是混合云是怎么实践落地。我们经常讲2B还是2C,其实今天我们从云计算的角度来看,我们更认为它是一个2B再2C的过程,包括华云数据也是,更多的2C市场。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来讲一定要去企业级的市场,作为我们华云数据也是,我们更多要从用户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云的平台进行创新,如何帮助2B的企业对他2C的客户进行创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所以说我们在做云的时候,包括我们自己华云数据在实践和探索,我们经常强调的应用服务以驱动,去触发我们整个底层云的应用和建设,而不是从底层光建一个虚拟化就完事,更多的是从APP,不管是ERP还是更复杂的深度化的应用开始,去建设云的平台,这样我觉得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真正的转型和创新。

当然如果我只是非常谨慎,对云计算我可能非常非常谨慎,但是我觉得2017年云计算是一个必然的选项,不像我们三年前、四年前开云计算大会的时候还在讨论它是不是一个现象。包括我也是感同身受,之前我们给客户讲方案,现在更多的客户是向我们要方案,这是完全不同的。

言归正传,刚才做了一个简单的开场。其实大家想一想,如果从产品或者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云计算是什么?可能从不同的眼里有很多的哈姆雷特,但是我觉得从云来讲如果从工业级或者是一个学术或者半学术工业应用角度来讲,包括整个大数据Hadoop,分布于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学习,这一些所有的广义的云计算,所以从这角度来讲云计算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所以从这角度不管是混合云、公有云、私有云,更多的跳开来看,更多的是云计算资源的管理方式或者是组织形态。当然我说的这计算是广义的计算,我们认为你不管是一个算法,还是网络数据包的处理仍然是计算的一种范畴。

我们叫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都是这意思,所以从今天这角度来讲不管是SaaS,大型分布式计算的计算管理,我觉得有成熟的地方,也有开发角度。当然如果从企业角度如何构建云计算战略,非常务实一点,你怎么实现私有云、公有云尤其是混合云。从这角度你首先要界定一个企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组织IT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经常讲IT是双模,不管是CIO还是总经理还是董事长你投500万上千万元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不仅仅是简单保证云的简单运行。更多的是期望IT转变角色通过以云核心IT拉动企业的转型,创造更多的利润。当然最简单包括你的ERP、BI系统很平稳的运行,但是这基础我怎么拉动我的业务,推动我的产品,推动我的市场,所以说从这角度来讲,我觉得在实现云的战略,尤其是混合云的时候会考虑三个方面的诉求,第一个是不是敏捷的交互,还有一个业务创新还有成本优化。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展开来看,在这三个纬度下你会发现混合云的战略其实非常简单,或者是私有云、公有云,不管是选择这种共有云私有云,或者是构建更加复杂的腐蚀,你首先要易构资源的管理,现在有人争论一个概念,大家都知道我到底是实现的混合IT还是混合的云,其实我觉得抛口这一概念,不管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真正的解决企业的问题,或者企业IT面临的问题出发,去构建IT环境或者是云的环境,所以从这角度来讲,我们刚才上来就谈了,包括我们今天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或者最好的私有云市场就在中国,我们看到北美市场跟中国完全不一样的形态,所以说在这角度来讲,我们刚才讲到很多的大型企业甚至是中型企业在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应用虚拟化。你怎么管理,包括最早的小机系统,还有尤其这一两年来OpenStack从五年前已经开始,但是这两年开始大规模的进入生产管理。+OpenStack易构的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我经常讲你做云计算不管是提供产品,还是我企业自己去实施云的战略,或者是云的这种落地,最难的不是构建一个新的云系统。发展到今天,我们讲没有开源就没有云,开源系统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云和大数据的发展,很多企业也是乐于和倾向于尝试开源的系统搭建一个新的云,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我觉得对于云计算的落地和创新来讲,最难的其实是你怎么把企业的存量系统存量设备管理起来,然后再进行新的创新。说白了就是你怎么立旧然后再创新,所以建一个新的云不难,但是你怎么把存量的IT管理起来,把易构的虚拟化平台构建起来。现在企业用了大量的IT系统,如果开始考虑构建基于OpenStack,或者基于创新l开放平台,我不可能维护一个OpenStack平台,不管是用华云还是各个创新公司,在维护一个老的或者虚拟化或者小机系统,那这是不是一个混合云呢?很多人说这是混合的IT其实我更觉得它是混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来讲是第一个落地的重要阶段。

很多创新公司包括云的公司,其实可能更加帮助企业进行云的新的系统,但是对于存量的设备管理易构设备管理是非常有挑战,如果在座CIO是深有感触的,不是说创建一个新的系统很简单,你怎么把包括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包括刚才我讲的底层IT系统和新的云平台管理起来这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我觉得实施云的战略,不管是私有云、公有云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在事实云的战略之前是不是做到业务的节耦和分离,但是我们中国的企业仍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IT没有很好的节耦,包括东西向、纵向。然后横向是跟底层是不是有效的分离。说白就是如果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讲,做产品也是这样,你能不能做到模块化,当然尤其互联网企业更多是通过微服务,能够实现业务的分离,但是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对于非常棘手的挑战性复杂的IT系统来讲,业务的节耦和分离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推行云,或者云落地的时候,或者在选择公有云私有云甚至混合云的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还是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企业,我们董事长、总经理、CIO、CTO能不能有很强的创新欲望,包括企业的转型压力,包括我讲的能不能通过IT,保证我的邮件,我的主页我的ERP系统,而是站在业务转型创新,拉动企业创新的角度去看云计算,构建云的战略,或者构建云的落地方案这一点非常重要关键。所以从敏捷交互、业务创新等等,都能够延伸出来不同的混合云的战略。

当然我们下面就谈一谈我认为的,或者是目前对于企业落地来讲,我们今天讲的更多的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很多你们也听到混合云的概念,混合云的概念这两年尤其得多,但是你怎么落地?我经常跟我们的售前方案,甚至我们的销售讲,不要上来就给客户谈混合云,可能你把客户吓跑了,私有云、公有云还没用明白更不上混合云,所以我们今天是解决企业的问题出发。包括华云方案也是这样,在构建企业云的战略创新转型,包括PaaS整合以后,我们看多数据部署以后回头一看是不是实现混合云的模式,这种创新就在过程当中实现了。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包括我们整个行业也是,更多的要少从概念谈起多从怎么落地。

所以说第一个阶段,我刚才反复地强调,我们抛开混合IT和混合云的概念争执,先从能不能把企业有效的存量市场统一起来,当然有人说云的CMP就是一个混合云的呈现的形态我不否认这一点。当然我不觉得发展到这一点OpenStack是一个CMP,有一些厂商或者有一些朋友们说,OpenStack就是一个云管平台。其实CMP实现了最灵活的一点,就是实现向下兼容,刚才我讲到的不管是VM还是原来的小型机虚拟化平台,还是开源的虚拟化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兼容和管理,这是实现混合云最关键的第一步。

当然对于很多的创新企业来讲,它可能说我实现的不是一个存量设备,我是完全一个新,我从去年刚创建,我的整个都是构建公有云上,我现在随着业务的扩展实现私有云。但是毋庸置疑对于今天,尤其我们接触的客户,在中国你想一想,采购花几百万、上亿元采购云的设备客户,一般或者大部分都是有大量的存量云的系统。那你怎么把云的系统有效的管理起来,CMP如何建设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话题。

我觉得第二个混合云第二个阶段,或者走过第一个阶段,自动化工具是混合云最最重要的东西,帮助用户实现公有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和我自建的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备份冗余,甚至数据的迁移和计算的迁移,这个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看到其实最有挑战就是说你怎么挪到云上面,能不能提供自动化的工具,而不是说人为,在座的我想有IT大量的同行,提起迁移这种设施最头疼的。对于混合云也一样,提供自动化的工具易构之间来回的迁移这是最核心。

讲那一些概念没有什么用,如何能够帮助CIO帮助我们IT人员解决问题是最重要,发展到今天我认为自动化工具是混合云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厂商谈混合云你有没有提供一揽子的自动化的工具和平台,这种包能够帮助用户无缝的自动实现这种,更不用说尽量减少人工参与易构平台的参与这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我觉得说到最核心还有第三个在你实现了易构平台的统一管理,不管跨数据中心还是跨易构平台的混合架构,我有自动化工具能够帮助我的虚拟化工作负载在来回的系统之间切换迁移,走过了这两点以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有来了,能不能提供这种能力服务的集成,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覆盖。这是非常关键的,我想就这一点我们展开来看一下。所以说能力服务集成我觉得是混合云的核心,最重要的也是能够实现最终的一个目标的第三个最重要的阶段,首先你能不能实现这种不管是自建的私有云,还是用华云的公有云AWS公有云,能够提供对底层资源的管理,能不能提供一个统一的云系统,我在这面板上对我的自建的数据中心VM和远程的公有云VM统一的管理和切换。 包括它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非常透明,这一点其实是最关键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最近这两年以来包括国内、硅谷的公司通过网络PMS能够实现跨数据中心整个的管理,这一点其实做的是非常有限,可能需要我们不同的厂商和用户一块去解决这问题。下一步就是说你实现了一些资源的管理以后,能不能实现自动化的编排,我经常讲自动化其实是云计算的灵魂和核心。你在进行这种人工智能的时候就像前一段时间尤其是去年第一轮阿尔法狗是多机版本,它的后台基于3千多台VM,在协同的运算它的问题来了,就是你怎么能够有效的管理远程的大型的服务器和集群,在统一模板部署之上分布在上海、北京、成都甚至苏州和美国的节点能够协同完成一项任务。所以说模板和编排仍然是云计算最核心的一点。当然我们看到一些开源的系统包括OpenStack,我们知道里面最大的模块实现了异构管理,但是我觉得在这方面,仍然距离一些实际的应用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这也是我们包括华云数据在研发核心的系统。

下一个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我们的运维和性能监控。其实这一点如果来自于CIO或者大型企业IT的人员会有同感,云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到今天仍然是云最大的问题,因为华云数据管理了将近20个数据中心,云最大的这种灾难或者不稳定仍然来自于网络。为什么?因为云计算大家都知道最早的整个的是从软件工程师不是从网络工程师开始。直到今天运维和IT管理系统仍然是两个世界的人。在云的大旗下能不能统一起来我觉得仍然没有。你们也看到最新的网络技术甚至SDN发展今天我觉得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云的一些问题,或者说天生核心的属性问题没有改变。所以说能不能对于IT,还有CT能够提供统一的这样一个无缝的监控或者统一的纳管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也是混合云,还有各种易构云的管理也好最核心的。

其实你们讲,最近从2015年OpenStack峰会上看,整个混合云、开源是非常热的词句对云计算来讲,你怎么有效的管理云数据中心,即便抛开虚拟化或者混合云,对于本地的数据中心云自己的应用来讲,监控和运维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你能不能提供一揽子的自动化工具进行管理,你当然光基于网络的监控,能不能VM里面对VM的性能包括APM的工具,和整个的数据中心监控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一点仍然是我们整个业界的方向或者是热点。当然对于企业来讲在实现混合云的时候,在实现大型易构资源管理的时候,我觉得运维和监控仍然是最关键的。

后面我也会分享我们华云数据在这一方面做的工作。下面就是一个刚才最核心就是能不能提供工具化帮助用户进行业务的迁移和这种保护。剩下就是说运营的管理和优化分析,所以说看来这五个阶段,整个的实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其实抛开混合云来讲,不管是对混合云还是对私有云这五个方面其实是比较概括的分析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体在落实云计算,或者在进行云计算创新的时候关键的五个方面。

下面我再谈三个一些比较基础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刚才谈到业务与底层资源能不能适当的分离和解耦,我们经过20年、30年的建设,很多的业务,尤其传统的IT,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难以解耦和分离,如果有效的底层资源解耦和分离,就能够实现持续集成和交互,包括自动化的部署,当然在这领域可以通过一揽子的工具,不管是自己研发,还是通过成熟的厂商,不管是开源的,还是其他的工具,能够实现自动化的部署,但是自动化部署的前提是能够模块化解耦。其实最近这两年听到非常时髦和热的词是类服务,其实从软件工程来讲,大家做计算机都知道类服务没有太新的内容,更多的这两年通过成熟的工具化东西来实现,其实最早的软件工程和概念一直在强调业务的解耦和分离,不管从通过VPN还是有效的来进行代码层的分离,对于企业各种的应用也是,能不能模块化、经典化不要整个的聚合。所以这一块往往是在实现混合云的时候最关键,另外一个就是能不能实现横向的扩展和弹性架构。横向也意味着工作负载不够的能不能切换到私有云切换到公有云。不管是面对整个的突发流量访问,还是各种的突发APP应用,你从底层的VM到中间件到上层的应用,能不能整个的横向端对端的进行扩展,其实能做到我觉得仍然不多。所以我们现在非常强调IaaS和PaaS有效的融合。

所以说另外一点还要谈一谈发展到今天,随着云的纵度使用,不是非此即彼,包括中国崛起的整个的托管服务,这个托管跟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机房的托管是完全不一样的。云化意味着我不管是部署私有云还是公有云,尤其是私有云,不一定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不管是应用系统还是基础架构托管在第三方,包括华云数据自己的数据中心里面。然后进行有效的这种管理,包括把管理权也交给运营方。另外一点还能够通过我们的自动化的CICD提供方向的托管,我建设一个私有云但是我能够通过远程上海北京的来跟我远程的管理我的这种私有云,这是非常关键的。这其实也是实现了托管的服务。

所以说从这角度来讲,我们看其实有八个纬度,再加一个8+1公有私有云或者是混合云的选择,第一是成本,如果在成本一样的前提下,我一样会选择私有云。另外在合规要求,数据脱敏、零风险容忍,仍然是选择私有云最佳的选择。当然如果企业自己IT有这种高敏捷性、发挥频率非常高、你现在坦率来讲仍然难以有效的驾驭公有云,我们仍然建议通过自己的数据中心或者第三方的数据中心建设自己的私有云的形式来实现SIV高发布、高敏捷性,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IT核心业务是不是承载了,如果是一个高负载的高压力的核心业务,我们建议仍然是以私有云为主,公有云兼顾。当除了这八个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或者我们的这种私用云的单位,能不能很强的转型或者是诉求去实现云的战略。谈了这一些我觉得这八个因素都是具体,最重要的一点确实你怎么去选择用云,是不是有决心,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交互和创新。

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公有私有云华云数据的架构,就是对混合云系统管理,基于我们CMP平台能够有效的纳管起来。另外一个就是在公有云基础之上,实现我们华云跟阿里云企业级私有云的打通。当然底层可以通过专用的VPN,甚至最新的方案,上面云服务集成是最核心,刚才我讲云服务集成标识着企业成熟落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是我们做的,刚才我讲到统一的资源监控和管理,是最关键的。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对于大型的跨数据中心的云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你通过图形化,能够提供无缝的体验,底层不管是什么私有云、公有云还有各种的易构的云对云透明,有效的切合管理这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我花一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我们华云数据,我们在全球运行了20个数据中心,当然有8个是完全我们自建的。在中国我们建设高品质的数据提供完全企业级的服务,跟其他的互联网公有云不一样,我们完全托管在企业级。所以基于公有云的设施很好的私有云一揽子解决方案,我们能够非常容易轻松的解决一些部分的混合云的解决方案,所以从我们的整个产品蓝图来看,右边是我们整个企业级数据核心的私有云,包括我们的存储、大数据和整个的计算平台能够无缝,还有一揽子的管理工具,当然我讲的最重要我觉得发展到今天能不能给企业全向或者反向的托管服务是最重要的。

所以最后一点概括起来,其实刚才说了几个企业落地,混合云和企业转型的要点,其实我觉得8+1的因素,最后一个因素你企业是不是有决心,发展到今天在面临着整个的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和人工智能的挑战下,如果再去看云计算的战略,是不是成为一个必然的选项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不管是混合云还是其他的各种新的IT交互模式,你的企业组织是不是能够有效的创新转型,驱动组织的创新是往往最关键,这一点实现混合云公有云私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的IT和整个企业的业务部门,能不能跟随我IT交互自动化,实现整个快速产品的发布,快速服务的创新,快速业务模式的推出,这一点其实是最关键的。

所以说我们认为在今天你首先要想清楚,我们云计算转型的战略或者目标是什么,然后再扎扎实实构建我们混合云、私有云还有公有云的一些战略。今天的演讲就是这一些,谢谢大家。

来源:至顶网存储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7

06/15

11:18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